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自信产生力量。习近平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全党同志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基本内涵包括: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即: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领导人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中、高级阶段,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二是立足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个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三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心任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动力之源。四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任务。这是由我国的基本矛盾和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五是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局。六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追求。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键是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先进文化,逐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七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八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这主要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团结依靠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民富国强、人民民主、文明进步、社会和谐、国家美丽,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满信心,坚定不移地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其最新成果。其基本内涵包括:一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解答。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三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四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反对“四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和我军

始终是党的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加强减贫发展领域交流合作,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前中国和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党员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满信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其基本内涵包括:一是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二是基本政治制度。这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建设的加强。人民政协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历史文化、民族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在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四是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分。其他所有制主要包括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等。五是各项具体制度。这主要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项体制机制。它们分别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文明制度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机制。这几个方面的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中国发展进步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主要内涵包括: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二是坚持“二为”方向,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三是坚持“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活力。四是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则。五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六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弘扬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七是培育“四有”公民,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之路。九是“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胸怀。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满信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争做“四有”公民,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密切相关。道路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道路,理论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指导,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保障,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础,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力量。

放眼全球,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于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切合中国国情,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原理,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科学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历史文化等要求。这些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现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制度决定体制等基本原理,是科学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是一种科学的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坚信真理。

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于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群众的富裕路、幸福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人民性,不仅科学地总结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而且强调共同富裕,以人民为本,始终代表着和实现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的创造,是人民的制度,体现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和要求,体现着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望和要求,是人民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了人民,人民创造,人民享有的大众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坚信人民。

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源自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自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有利于政局稳定,有利于增进人民团结、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其体制,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彰显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符合人类文化发展趋势,能够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满足人民需要的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是坚信实践。

自信产生自觉,自信产生勇气。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党员干部要以高度的自觉和无比的勇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