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新史

第十章第十四节 李白考杜甫

第十章第十四节 李白考杜甫

“呵呵!陛下放心!臣虽然很想要出任这个职务,但自认才能还不够,不敢真的提出来。 而且宰相任考官,也不是很合规矩!”安禄山笑着站正身子,“不过只让考功员外郎主考,肯定会显得有点轻视。 所以臣建议,应该提升一级,由礼部侍郎前去主持。 ”

“陛下!科举裁决,最终权本来就在礼部,光是派人主持考试,臣以为应该没有这个必要,派一位侍郎前去。 礼部负责的事务众多,不可能派出要员去负责这样的事务!而且,仅仅是为了表示重视,就派侍郎,好像有点……”李林甫笑着摇摇头。

“李相此言差矣!”安禄山还没就口,张九龄就已经开始反对了。 “天子开课取士,本来为的就是招募到天下贤才!筑黄金台而迎勇士,葬千里骨而得名驹,陛下如果派高官主持秋试,定然能让天下诗文才能之士,知晓陛下对于才能之士的重视,到时候,才能之士就会人人蜂拥前来投效,这样与国与民大有利的事情,李相怎么能说是没必要?”

隋唐时科举制度才刚刚开始,他的作用,并不是像后世想象的那样重要。 朝廷的官员中虽然不少来自科举,但大多是中下级官吏,权臣大宰,基本上还是来自几大豪门。

张九龄本身就是诗文之士,对于让皇帝更加重视天下文人,一直非常鼓动。 如今安禄山的这个建议。 简直是刚好提在了他地心坎上,非常中意。至于这个李林甫,他一直就非常看不起。 根本不会去考虑,他这样直白的驳斥,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张卿和安卿言之有理!开课取士,本来就是为了招募天下才能之人,提一个高级别的官员去主持。 那非常必要!”李隆基点点头。

“吾皇圣明!”安禄山和张九龄立刻同时拜服。

“当年皇祖母在位时,曾经特意命贡举秀士先于贡举珍宝。 举子及第,还会在大殿亲自召见。 这样的重视程度,本朝最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了!安卿的这个提议好,恩,今后秋试完毕,考官核定名次后,朕也会在大殿召见及第的进士。 以示恩宠!”李隆基感觉那样地重视还不够,干脆再加了一条。

“陛下!臣刚才并没有别的意思,派礼部侍郎主持科考,本身当然并没有问题!臣仅仅是觉得,如今我大唐正是盛世,天下地才能豪杰之士,就算陛下不迁尊降阶前去安抚,他们也都会乖乖的前来效命!像安相和通玄先生。 就都是这样。 ”李林甫看到李隆基答应,赶忙澄清自己的立场。

“哈哈哈!李卿说的也不错,如今天下的才能之士,基本上都在朝中,天下还真不可能有多少人才。 不过,这样重视人才的态度。 还是必须要有的!”李隆基大笑着点点头。

安禄山看到这一君一臣,吹捧眼下地盛世,心中暗暗好笑。 看来野史上传闻,李林甫曾经在一次科举后,不录取一人,对李隆基说天下的人才都被朝廷招募光了,还真有那么一点现实基础。 至少好大喜功的李隆基本人,对天下的人才,就持这样的看法。

“陛下!今科的比试马上就要开始,那到底委派那一位侍郎合适?”安禄山躬身询问。

如今礼部的侍郎。 并不仅仅是只有李白一人。 而出面主持恩科。 这样的事情自然是一个美差。 最被人看重地,是很多人都会走考官的门路。 希望得一个好的名次,光是为了求财求利,侍郎们就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此外,到时候考官还能成为进士们的官场老师,对中的举子,非常有影响力。 为了将来在官场上多得到一点臂助,众官也会努力争取。

“众卿以为,何人可以出任次要职?”李隆基询问三个宰相。

“侍郎李昂,是进士科状元出身,由他担任主选,应该比较合适!”张九龄微微一考虑,就提出了自己的人选。

礼部另外地一名侍郎,正好是原来的员外郎李昂。 这家伙上次被进士侮辱后,就到李隆基面前哭诉。 本着同宗情谊,再加上本人也是进士科状元出身,考究了他的才能后,李隆基在今年夏天,刚刚将他提升为了侍郎。

“陛下!侍郎李昂,才能和名望上自然足以胜任。 但是他曾经被进士李权言语侮辱,出任主考,恐怕进士们会有所担心呀!”安禄山当然不能让李昂如愿。

虽然自己和李昂的关系也不错,但只要能为李白争取的,就还是得好好争取。

“恩!安卿说的也有道理,朕相信李昂不会报复那些举子,但是那些举子会不会顾忌李昂,却实在难说。 这样好了,还是让另一个侍郎李白来出任这次的主考吧!”李隆基做了最后的决定。

“陛下圣明!”安禄山赶忙称赞。

他和李白的关系,其实大多数官员都知道。 但是礼部侍郎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实权官职,两家地关系,也没有引起其御史言官地过多指责。

*********

这一年,确实是丰收的一年。

到了秋试正式开始地时候,大致的收成,就已经统计出来了。

从安东送过来的优质高产作物,全都获得了丰收。 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和安东那年一样,有粮食来不及收割的状况出现。

家家户户仓库爆满,大量的粮食。 作物,被散乱地堆放在外面,有一些比较懒的人,甚至在看到这样的状况后,干脆让田地里的庄稼烂在那里,不再收割。

这样的事情,很快就被各地的观察使。 作为地方政绩报告了上来。

“陛下!臣以为,我朝虽然富庶。 但是还没到可以容忍庄稼烂在田地里的程度,现在百姓愚昧,竟然如此奢侈妄为,实在应该严惩!”安禄山这个宰相,听说此事后,立刻表示强烈反对。

当然,观察使奏报地可能有点夸张。 中国老百姓历来勤俭,估计很有可能,仅仅是将粮食放在田地,准备蓄养牲畜而已。

“呵呵!安相,每朝每代的盛世,都会出现铜钱烂绳、粟谷出虫地状况。 如今百姓任由谷物糜烂在田地里,正好是说明了我朝在吾皇陛下的治理下,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这都是陛下和安相你这位献粮种者的功劳。 百姓也是没功夫收割。 没地方储存,要不然也肯定也不会这么做,所以这事情不责怪百姓。 ”李林甫笑着反对。

连吹带捧,把李隆基和安禄山说的好不舒服。

“不错!哈哈哈!李卿说得不错!如今天下这么丰产,可全都是安卿引进粮种的功劳呀。 至于百姓,让他们多养一点家禽家畜之类。 减少粮食储量就行。 反正是丰收,浪费一点点粮食,不必太过多追究。 ”李隆基脸上满是笑意。

前几年还在讲究节俭,但是随着长时间的繁盛,他已经变得非常奢侈。 不但自己无节制,对臣下地要求也非常不严格。

大唐本来就处于真正的盛世,根本不缺一点粮草,各地粮仓,也全都藏满了粮食。 然而老百姓能多种一点,还是想多种一点。 随着中原分流了大量人口到安东。 突厥等地,中原人均土地面积。 更加的巨大。 当安东的粮种过来时,大量的玉米番薯之类的高产作物,都被大面积种了下去。 人均耕地几十亩的地方,会获得丰收,并不仅仅是各种巧合的结果。 这么多地土地,这么高产的粮种,加上风调雨顺,不丰收才怪。

“这个勤俭之风,还是要讲究的,朝廷不应该鼓励这么奢侈浪费!”张九龄看到李隆基已经表态,还是补充了一句。

“恩!这件事情就这样吧,不必过多追究了。 今日朕又命人排了一曲歌舞,名字就叫《平突厥舞》,众爱卿有没有兴趣陪朕一块儿去看看呀?”李隆基笑着提出了邀请。

在朝议的时候,说朝议后的娱乐安排,李隆基也实在算是不守礼制。 不过大臣们并没有人不同意,反正现在的地确确是盛世,放松一下也没什么。 还是李林甫那句话说的好,“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百官只要顺着皇帝就行。 就算安禄山和张九龄等人,还在勤恳的工作,但多少会受这样的态度影响。

跟在一群兴奋的群臣后面,安禄山和张九龄缓缓的走在后头。

“张相!如今大唐盛世,朝廷群臣、天下百姓只忙着享受盛世,却不知道,实际上盛世的事情,比乱世还多呀!”安禄山轻轻的叹了一口气。

他做事情还算勤恳,不过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对自己有切身好处的,其他地基本上也和百官一样松懈。

“是呀!如今朝中真正忙着公事地,又有几人呢!”张九龄也叹了一口气。

他是一位贤明宰相,但作为儒家学说出身的文人,却带有很浓厚地儒生浪漫色彩,处理事情不务实,对于很多状况充满了幻想。 如果宰相换成是宋璟,绝对能看出安禄山其实也是懒惰的一员。 宰相机构,效率也还会提高很多。

“平常还好一点,至少朝中贤能的人士不少,真正遇到事情,还能相顾协调,只是这次纵容百姓将粮食烂在田地里,实在是有点……唉!”安禄山叹了口气。

他还记得上辈子小时候,家里的老人教育自己,奢侈浪费的粮食,是要遭天遣的。

“安相多虑了!其实我觉得,里面很多事情,有可能是观察使虚言邀功,天下百姓这么多,粮食才这么点,真正能把粮食烂在田地里的,能有几户呢?”张九龄笑着宽慰安禄山。

“呵呵!希望真是如此吧!”安禄山摇了摇头。

不管了,当满朝都是贪官,你自己不贪的时候,就会成为别人眼里的贪官。 现在太平盛世,自己也还是安安心心的陪皇帝逍遥好了,真要出什么事情,自己说不定还有可能捞得更好的机会。

********

开元二十四年(丙子年,西元七三六年)十月,各地进贡的秋季贡品,以及参加科举的举子,全都陆续来到了京城。

这次开课的主考,自然是礼部侍郎李白,其他的如考功员外郎、集贤殿的几个学士、职方郎中等,都作为考官,都将参与选拔。

“拜见安相!”

安禄山的郡王府中,一个清瘦举子,恭敬地向堂中高坐的安禄山行礼。

“哈哈哈!杜子美免礼,你的诗文我已经看了,竟然比以前就非常好的作品又有提高,实在是大才呀!快快,快请坐!”安禄山笑着向清瘦举子示意。

自从举子们蜂拥进入京师,前来拜会他的举子,每天都有。 至于送上诗文,请求评鉴的,更是多的数不清。 眼前这位未来诗圣杜子美,竟然也送上诗文给自己品鉴,却是让安禄山兴奋中有点汗颜。

“谢安相!杜甫告坐!”清瘦举子,也就是杜甫,小心的坐了下来。

他当年就和安禄山见过几次,不过再次相见,自己的身份没有该变,安禄山的地位,却更加尊贵。 爵封郡王,还官拜宰相。 这样的地位显赫的人物,这么客气的召见自己,自然让杜甫有点紧张。

安禄山看到了杜甫的表情,故意笑着岔开话题:

“子美来京,可曾去见过太白?他对你可是一直思念的紧呀。 ”

想想在历史上,两位地位相当的著名诗人,现在却是一个以考官的身份,去考较另一个,这样的师生安排,确实让安禄山觉得有点好笑。

“回安相!学生已经将诗文送到李侍郎府上,只是因为避嫌,并没有前去拜见。 ”杜甫回答的非常恭敬。

“呵呵!这有什么可避嫌的,还有人直接带了礼物去找太白呢!”安禄山笑着摇摇头。

现在的杜甫,还是有那么一骨子傲气。

在考试前,给朝廷大臣、士林名士,献上自己的得意诗篇,希望帮忙引荐,或者是通过点评扬名,这是传承较长时间的规矩,没有人会觉得不好意思。 但直接送礼,则还有点不为大多数清流名士接受。

(过年!过年!黄初提前给大家拜年了!说一下更新安排,在年三十前,我会尽量保持现在的更新速度,不过时间上可能会有点不规律,反正我是尽量的码出一节,就发上一节。 年三十那天则大家一起休息。 正月里的更新规律,看情况再定。 )